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musikfest Berlin 2011 (II)



以柏林為基地的職業交響樂團很多,幾個歌劇院自己的樂團不算,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現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柏林愛樂。其他像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 RSO) 或是隸屬於前東柏林的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以及柏林德國交響樂團(Deutsches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 DSO)也都很不錯。這次音樂節可惜因為時間的原故沒聽到廣播交響樂團的聲音(但是之前有聽過他們和Martin GrubingerDorman的協奏曲,非常好),更可惜的是他們這次演的竟然是Busoni的鋼琴協奏曲(長達75分鐘史上最誇張的鋼琴協奏曲巨作),上次聽白健宇和台灣的NSO與簡文彬合作也算是非常精彩的了,不過柏林的RSO又是比NSO更厲害的樂團,好希望他們再演一次,而且鋼琴竟然是Hamelin!是我很喜歡的Busoni鋼琴協奏曲錄音。這次音樂節中布梭尼也是頗有份量的角色,我想這大概是德國人想將20世紀的德國重要但卻較不知名的音樂家發揚光大的意圖(像是之後的Heinrich Kaminski)

第二天我進到了之前屬於東柏林的音樂廳(Konzerthaus)聽到了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雖然曾多次經過在戎達美廣場的柏林音樂廳,這次還真的是第一次進去。當天早上揚問我說我晚上要做甚麼的時候我和他提了一下,他如數家珍的告訴我Konzerthaus1978年才依照原本的藍圖重蓋的;當時的西柏林覺得東柏林要蓋音樂廳自己也不能輸(咖啡煮好了,他將那壺移開爐灶),但是那時西柏林已經有了現在的愛樂大廳(Philharmonie, Große Saal),所以就只能仿造愛樂大廳在旁邊蓋一個愛樂小廳(Kammermusiksaal) ,不過小廳也是音響效果很好(為兩人倒入咖啡)。然後說他曾經有個奇妙的經驗(啜飲),我就接說是你在寫論文時每天都見到Simon Rattle的故事嗎(微笑)?然後他稱讚我記性怎麼這麼好(我們都需要很多咖啡,來提醒自己這不過就是一個早晨)

音樂廳裡頭的確是個有模有樣的國王音樂廳,非常古典有氣派,入場後左方的沙龍前是Bernstein的頭像。不禁讓人想到,沒錯,當年東西柏林合併後1989年的音樂會就是在這個音樂廳舉行的,演出的是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而指揮正是伯恩斯坦。這張DVD還害我在總圖裡面哭過好多次。而柏恩斯坦是猶太人,所以這個組合就顯得非常具有歷史意義。

音樂廳內部是傳統的長方型音樂廳。調音熱嘴的時候就可以聽出音樂廳交響樂團是一個聲音非常圓潤渾厚溫暖的樂團,音響效果偏暗,有濃濃的歷史感。整個音樂廳夠大夠高所以不轟,指揮是第一次見到的Michel Tabachnik。第一首Beethoven的艾格蒙序曲(Egmont Ouvertüre)還沒演20個小節就證明了他是個妖怪,而事實上到最後都證明他是個不帶譜指揮的學院派妖怪,手勢非常的”künstlerisch”(藝術家式)但又清晰,大概都走在樂團的兩拍之前而樂團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要甚麼有甚麼,真是無愧他的老師卡拉揚和布列茲。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演出可以忽略不記,感覺樂團不太喜歡那個來自上海的solist,整個聲音變得很鬆散,分句和樂句的銜接都變得很隨便,Tabachnik也都只是在打拍子。不過我個人也不是很喜歡他的演出,畢竟杜普蕾的錄音深植腦海,他的演出雖然不差但是卻也稱不上驚人,比較直得令人欣賞的是第一首Encore,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Michael Daugerty的作品(待查證) 中場休息過後,樂團把下半場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和波麗路(Boléro)兩首經典曲目演得只能說是火花四射,把拉威爾音樂當中最吸引人的微妙的情緒演得絲絲入扣,而且我發現Tabachnik在關鍵時候還會扭屁股指揮,但是效果真的非常驚豔,只能說音樂表現上絲毫不輸柏林愛樂,只不過柏林愛樂的音響更加層次豐富且多元(這次音樂節聽了兩場柏林愛樂)。我有機會還會再多去音樂廳。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